close

銅器是傳統收藏中的一門大項,其鑒定是頗需知識及技巧,早期老古董商為鑒別銅器,憑靠『眼耳鼻舌手』來判斷、推敲,即配合長期積累的實戰經驗用『眼看、耳聽、鼻嗅、舌舔、手摸』來分辨銅器真偽與年代。

  像末學這類古銅器初學愛好者,想要收藏又非身懷絕技、更非古董世家, 要識別一件古銅器的真假,該從哪裡下手觀察呢?

   宋代以前銅器是加鉛跟鍚,所以皮殼呈鉛灰色的地子,為青銅, 並且使用澆鑄工藝所以會有澆注口(有泥範) 宋代用蒸汽法提煉出鋅, 加入銅後成為黃銅, 宋代的工藝為翻砂法。

  建議可依古銅器特點利用上述『眼耳鼻舌手』作為鑒別工具,從鏽色、聲音、味道、手感、紋飾與款識、銅質與型制等等各方面要點觀察。
(一)鏽色
  古銅器經年累月後,表面會形成了不同顏色的地(鏽下及銅體上那層的皮色)和鏽,地及鏽都有數種顏色,主要有綠、藍、黃、白、紅、黑等等;長年所形成的地子應是發光亮的,作偽的假地子則發暗;真鏽是結構堅實勻淨,且滲透到了內裡(長出來的)

  ◎銅鏽結構:銅在乾燥空氣下不易氧化,惟於潮濕空氣中會逐漸與二氧化碳、氧及水氣作用而形成一層綠色鹼式碳酸銅,目的為保護銅器內部不再被腐蝕,即俗稱"銅綠"。青銅鏽具有層狀結構﹐緊貼青銅基體有一層紅色的氧化亞銅﹐在這上面是黑色的一氧化銅﹐再在上面是綠色的堿式碳酸銅──孔雀石。無色蠟狀的氯化亞銅橫穿銅鏽各層﹐在表面層中又與孔雀石和土粘結在一起﹐在此中間還分布著灰白色的二氧化錫。

◎古銅器歷經數千年流傳至今,存世方式約有三種:入土、墜水、傳世。

墜水者:銅器墜水千年,則綠如瓜皮,而瑩潤如玉;未及千年,雖有青綠而不瑩。傳世者:傳世銅器(未入土或水),其色紫褐,而有朱砂斑,甚至其斑凸起。

入土者:入土的銅器比較複雜,會因所埋處的腐蝕環境多元化而有許多可能,且原始表面存在的情況也不同,原始表面一般存在於黑色一氧化銅層中﹐這可以從銅鏽密度的差別判斷﹐但這種差別很細微﹐判斷需要經驗

現今流傳大多是出土銅器,銅質差別及各地土質、水質的差異,入土銅器的鏽色也多樣性,常見的鏽有綠鏽、紅鏽、藍鏽、紫繡、黑繡等。

  拿到古銅器時,先用『眼』觀察鏽的狀態,倘若鏽與器體合一,鏽體像是由器物內『長出來的』,且層次豐富(經年累月一層一層堆疊上去),非單一顏色,有濃淡之分或不同氧化程度,感覺很豐富厚實,這是長久歲月造就而成;雖然銅器生鏽是為了保護表層下的銅體不再繼續受到侵蝕,惟因鏽色古雅,紅如胭脂綠如翡翠藍如寶石,生動珣麗瑩潤自然,故受藏家所珍愛。

◎偽鏽:鏽體是浮在銅器表面之上,綠而不晶瑩,也不潤澤,可能就是偽鏽。故如遇到下列鏽體的狀態就要十分留心~

1)粉鏽:即為浮鏽,鏽體俱粉粉感,多浮在銅器表面,這類鏽體如是自然形成需於特殊環境下,如土層潮濕、過分接近地表等原因,只有少數真古銅器有此情況,也有的真古銅器,『因出土後保管條件差』,造成再次氧化生鏽,偶爾呈粉綠色(新鏽)。

     坊間粉鏽為急求速成的作偽者慣用強酸、鹼溶液去腐蝕銅器而成。

2)疙瘩鏽:有點像塗或抹上去,有些會為層次感,還會像油畫般層層做,鏽色深淺不一,分佈於器物之某些部位,呈現均勻的小塊狀,但非所有疙瘩鏽的器物一概視為贗品。

疙瘩鏽為作偽者用塗料、油漆、乳膠或其他膠料所作的假鏽多呈此狀。

3)單色鏽:如上述所言,一件古銅器經歷數千年的歲月催熟,經過數遍的重複氧化,其包漿鏽色應當層次豐富,斑斕可人,也許總體乍看基調色彩因陳舊顯得單一,但用放大鏡或肉眼仔細觀其細部色彩絕對是千秋多變,感覺是和諧豐富而不單調,多彩美麗像寶石般而內斂不刺目。

     凡鏽色過於單一、乏眛、呆板、缺乏變化、通體硬綠鏽者,一般都是“速成“偽品

假鏽製作:

1)用細銅屑與硝酸、顏料混拌塗抹。

2)埋置土中或放置潮濕環境,過兩三年後即生出真鏽。

3)用漆顏料混拌塗抹。

4)用松香或膠與顏料拌合塗抹,但粘牢度及色澤差(膠粘者可用水煮法即會脫落)。

5)泡置醋酸+硫酸銅液中,會長出鮮麗結晶狀的綠鏽。

6)用真鏽粘在偽品上,鏽是真的,銅器是新的。

7)浸置強酸溶液,較短時期就會生鏽。

但上述假鏽應多是速成,都較浮於銅器表面,較為呆板,另長出的綠鏽要粗粒狀、松散、脆容易脫落(真鏽是由器體內長出來的,很難扣落)且不能發生鮮硬綠鏽

註1:紅鏽和水銀鏽是不能用藥浸、土埋法取得的

註2:倘是綠鏽形成過程很緩慢且均勻包覆銅體,就會形成一層貴綠鏽,很潤澤光滑(有類似包漿層的感覺)﹑還會因鏽體結晶而閃閃發光﹐對於有貴綠鏽的銅器﹐貴綠鏽層即為原始表面。

(二)耳聽
  敲擊銅器聽其聲響,因為其是經長年累月去氧化,是很緩慢的長鏽過程,所以鏽體結構細密札實,故若聲音低沈短促;偽品聲亮輕脆,頻率高且悠長(材質較精鍊);若聲音有破音,發悶或發出“嗡”聲(啞音),則需小心提高警覺,可能是故意將銅器弄出裂痕,藉此消除了亮脆音,但卻呈現破音,也可能為贗品,惟要排除是否是出土時的天殘。

(三)鼻嗅

真正地千年古銅器無論傳世或出土者,均應無刺鼻的臭、嗆、酸、腥等異味,惟出土生坑者會稍帶些土腥味,但因長久時間使土層與銅器的氧化物已牢結一體,青銅本身和銹蝕的氣息已被基本吸收,如仔細嗅聞還有一種似甜味感。

先把手搓熱後用手觸摸銅體,再用鼻嗅手上的味道,也可用手在銅器上快速搓磨,待手掌發熱時再聞手上的氣味,古銅器有陳舊器物那種似發黴的甜味,偽品則有銅腥味、酸嗆味。

(四)舌舔

  用舌舔,此法看來雖然略為噁心,且不太衛生,但其實是不錯的辦法,如嘗起來如有鹽滷味,是偽鏽;如有甘甜味,則為老鏽。

(五)手感
  用手掂量,若過輕或過重就要引起注意了,當然,這全憑經驗。
(六)紋飾與款識
  每個年代的紋飾都有其特色,從不同時代紋飾圖案內容來推斷、辨別真偽及斷代;偽者多會東拉西湊變成綜合體,或是憑空捏造創作新的紋飾,故紋飾是鑒別銅器的重點之一,以下簡單論述各代紋飾特點:

夏代:紋飾簡單

商代:華麗繁縟,多通體皆有花

西周:前期延革商代特色,大致與商類似,但後期趨向樸素簡單

春秋戰國:銅器已較融入生活中,故富有生活氣息,花紋較為清新典雅、活潑。秦漢時期:重實用性,花紋少且較為量產,不如之前精緻。

◎由字體的款識也可以加以辨別,大致如下:

商代:前期字體規矩工整,且勁勢大方灑脫,後期有秀麗的波磔體,總體而言字體皆勻整,深淺如一

周朝:前期承襲商末的波磔體,深淺如一

春秋:有肥體、瘦體及似蝌蚪文的“笠鬥體”,還有像圖案化的“鳥蟲體”

戰國:戰國時期的金文字體大多不考究,有字體豎筆下垂且末端尖銳狀的“懸篆” 雛形

秦朝:始皇帝統一了文字,字體通用小篆。秦朝還可依銘文的字數多少、所載內容來判斷。

(七)銅質與型制
青銅為現代人給予的名稱,古代稱金或吉金,是天然红銅(純銅)與其他化學元素(錫、鎳、鉛、磷等)的合金,古時青銅是黃色偏紅,而埋在土裡後顏色因氧化而青灰稱為青銅。

青銅是依一定比例融入其他元素係為提高銅器塑性及強度(與純銅「紅銅」相比,青銅強度高且熔點低(25%的錫冶煉的青銅,熔點會降低到800℃;純銅(紅銅)的熔點為1083℃,另外青銅鑄造性好,耐磨損且化學性質穩定),以青銅原料鑄造的工具生活用具等等統稱為青銅器;青銅器遇冷會反常地膨脹

每個時期的銅器質量都不同,年代愈早精銅的雜質較多;明清時期才開始使用黃銅,以前是青銅,青銅較脆易鏽;黃銅要反復治鍊去雜質,宣德爐1斤銅礦反復治鍊12次只剩4兩(含金3%)。

  黃銅:是由銅和鋅所組成的合金

     含鋅量< 39% 時,鋅能溶于銅內,稱單相黃銅,塑性好,適於冷熱 加壓加工。
當含鋅量>39% 時,稱雙相黃銅,塑性小但抗拉強度上升,只適於熱壓力加工

  白銅:銅和鎳的合金

  青銅:除黃銅 白銅外,其餘的銅的合金統稱青銅,青銅又可分為錫青銅由錫為主加元素的銅錫合金,也稱為錫青銅)和特殊青銅(即無錫青銅)兩類。銅和除了鋅和鎳以外的元素形成的合金,主要有錫青銅,鋁青銅等

  紫銅:銅含量很高的銅,其他雜質總含量在1%以下

  銅質鑒識較為簡便,因作偽者常便於行事,會用新銅(黃銅)製作贗品,當做好偽品時,怕材質露出馬腳,會再塗做假鏽或包漿,甚至入土淋強酸、強鹼。

察看銅器有露出原本材質的地方(可用20倍以上放大鏡通體觀察,如有黃色晶體狀亮點即為新銅),倘若露出黃銅質地,為現代新銅材質,則是偽品

◎在器物型制作偽方式上,可分為下述種類:

  • 整件全偽:作偽者多會利用真古銅器翻模鑄造新器,或看觀看各博物館的某件器物圖形為基礎,來作翻製偽器。
  • 殘件拼湊:又稱“搗撤貨“,其又再細分二種:
  • 原殘件修補:古代局部殘體或破損嚴重時,利用新銅材將其修補重鑄回完整器物,並在新鑄造處做假地子、假鏽、假紋飾等(局部為古代銅體)。
  • 古銅器添作:在素簡的真古銅器上添加繁麗紋飾或添補銘文,以增加價值。再銘文的辯識是重要課題,偽銘之選材、製作很多元,有些依古籍著錄之拓本內容為藍本,引刻在真古銅器或新鑄銅器上,有的偽銘文器是利用真的古銘文器殘體,與古籍記載的銘文新鑄後再相拼湊(補刻偽銘者應將器物的鏽斑與氧化層破壞,字切口內較光亮乾淨)。

a)許多古代殘片重組成一件完整銅器。

b)古代殘體嵌入另一個古銅器,如為製作有銘文的『有銘銅器』。

殘件拼湊者,除非作偽者極熟稔各代型制,否則極易出現四不像的新創器物;而嵌鑲者,易出現器體顏色不一致或斷層。

拼湊銅器在古董界很常見,多是為了增加器物完整度,以提高價值,如器身缺提梁就拿別的古銅提梁來裝,便成了完整器物,其價值性就提高,傳世銅器中也很常見這類拼湊狀況。

註:拼湊、添補作者,要注意通體器型、紋飾等風格是否一致。

  綜上所論,古銅器的鑑定十分複雜,忌只專研一點而使自己的判辯狹觀了,如此易入陷阱!要全方位的將各項知識綜合運用,並逐一比對觀察,猶記一位游姓大咖的收藏前輩曾不斷提醒,要用『反證法』,要去假設這件器物是錯的,找出為什麼錯?衝突點在那?不合理處在那?不要一見有地方像真品,就一直"引導自己自殺"去找證據去支持它是真的,去幫作偽者助攻,如此極易陷入作偽者的死局,別忘了,作偽者目的就是要欺騙您的眼睛,比對時,務必要先找出該時期同類的標準器(要確定是真品唷~),用心了解青銅器的發展演變規律,記清楚各朝各代銅器的型制、名稱,更要記清什麼時期才會鑄什麼形式的銅器,多問、多看、多記、多思、少買,如果有些大型拍賣會,一定要抽空去看,大部份拍賣會都可以拿出來看,這是一個很好實戰觀察的機會,可以讓您親自上手把玩並從各種角度去仔細觀察呢!(別忘了隨身帶放大鏡)

如末學所整理的研究有錯誤處,祁望各位收藏前輩能不吝留言(訊)指導,謝謝~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uperhs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