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明朝官制品位與官階
明朝(中央)
三公: 太師、太傅、太保(正一品)
三孤: 少師、少傅、少保(從一品)
    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從一品);
    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正二品);
    這些均為加官,用來表明受官者的功績與崇高身份,沒有實際管轄範圍。
六部: 各設尚書一人,直接對皇帝負責,
    尚書之下有左右侍郎(副部長)、郎中(司長)、主事等。
吏部: 負責官吏的管理,考核,升遷等。
戶部: 有十三個司,分別管理各地的收支與報銷。
禮部: 主管國家凶吉大典,教育與考試,招待外賓,宴勞功臣等。
兵部: 管理天下軍政(軍令由五軍都督府管理)。
刑部: 管理天下刑名。
工部: 管理建築、後勤、水利、製造等。
督察院:直屬于皇帝的監察部門。
    下設左右督禦史正二品、左右副督禦史正三品、左右僉督禦史正四品。
    再往下設十三道監察御史,分管每個省的檢查工作(當時中國分十三個省)
    十三道監察禦史與直屬於皇帝的六科給事中統稱科道屬於言官範疇。
六科: 分為吏戶禮兵刑工六科,每科設督給事中(正七品)、
    左右給事中與給事中(從七品)。
    給事中品級雖低,權利很大,皇帝交給各個衙門辦理的工作由六科每五天註銷一
    次,如果有脫拉或者辦事不力的,六科可以向皇帝報告。六科還可以參與官員的選
    拔,皇帝御前會議,審理有罪的官員。最為重要的是六科有封還皇帝敕書的權利,
    皇帝的旨意如果六科認為不妥可以封還,不予執行。
五寺: 五寺是五衙門的簡稱。
大理寺:相當於今天的法院,是全國最高上訴機關。與督察院、刑部構成了三法司。
太常寺:主管祭祀。
光祿寺:主管宴享。
太僕寺:管馬。
鴻臚寺:管招待外賓。
詹士府:負責輔助太子的機構設正三品詹士一人,正四品少詹士一人,正六品府丞一人。
    詹士府設左右春坊,司經局,主簿廳。
太醫院:管理宮廷及貴族診斷,制藥的,設正五品院使一人,正六品院判二人,
    正八品御醫四人,從九品吏目若干人。
翰林院:相當於現在國立大學,幹部學院等的綜合,翰林院的首長稱為翰林學士(正五品)
    ,侍讀學士兩人,侍講學士兩人(從五品),侍讀、侍講各兩人(正六品),
    修撰(從六品)考中狀元後就會被授予此職位。
    編修(正七品)榜眼、探花考中後就會被授予此職位。
地方縣:助手有縣丞、主簿。縣丞協助知縣管理縣政,主簿管全縣糧稅、戶籍。
地方州:最早出現在西漢。漢武帝把全國劃分成了十三個監察區,稱為州,州的長官叫刺史
    ,負責監察郡,縣的官吏。東漢後,刺史又稱州牧。
    隋取消郡的建制,只存州、縣。
    宋朝州的行政長官才稱知州。
    明清兩代的州有兩級別:直隸州和散州。
    直隸州屬省,級別與府相同;散州隸屬府,同縣級。
    知州屬官有同知、通判,分別掌財政、刑法、治安等。
    清朝時,直隸州七十六個,散州四十八個。
地方府:(京兆府、河南府、太原府)
    府的長官稱府尹,宋朝的府屬(介於中央和州之間)。
    明清兩代除首都、陪都所在地府長官仍稱尹外,一般都稱知府。
    明代府按納稅糧分三等:納糧二十萬以上為上府,二十萬以下十萬以上為中府,
    十萬以下為下府,無糧的叫地府,全國一百五十多個府。
    宋朝收回節度使兵權,節度使後來只是榮譽稱號,只發獎狀不給實權。元代廢除。
 
明代官銜
正一品:太師、太傅、太保、宗人令、宗正宗人、左右都督,都屬於正一品的官職。
    官階,初授特進榮祿大夫,升授特進光祿大夫。
    勳位,文官叫左柱國,武官叫右柱國。
從一品:包括少師、少傅、少保和太子太師、太傅、太保以及都督同知。
    官階,初授榮祿大夫,升授光祿大夫。
    勳位,文、武官都叫柱國。
正二品:太子太師、少傅、少保、六部(吏、戶、禮、兵、工、刑)尚書、都禦史、都督僉
    事、正留守都督指揮使、衍聖公(孔子的後代)都是正二品官。
    文官初授資政大夫,加授資德大夫;
    武官初授驃騎將軍,升授金吾將軍,加授龍虎將軍。
    勳位,文官叫正治上卿,武官叫上護軍。
從二品:布政指揮同知。
    文官初授中奉大夫,加授正奉大夫;
    武官初授鎮國將軍,升授定國將軍,加授奉國將軍。
    勳位,文官叫正治卿,武官叫護軍。
正三品:太子賓客、侍郎、副都御史、通政使、大理卿、太常卿、
    簷事府尹、按察使、副留守都指揮、僉事指揮使。
    文官初授嘉議大夫,升授通議大夫,加授正議大夫;
    武官初授昭勇將軍,升授昭毅將軍,加授昭武將軍。
    勳位,文官叫治資尹,武官稱上輕車都尉。
從三品:光祿、太僕、參政、苑馬卿、運使、留守指揮同知衛、指揮同知宣慰使。
    文官初授亞中大夫,加授大中大夫;
    武官初授懷遠將軍,升授定遠將軍,加授安遠將軍。
    勳位,文官叫治資少尹,武官叫輕驥都尉。
正四品:僉都御史、太僕、通政太常、苑馬少卿,少詹太常、京府丞副使、
    鴻臚卿、知府衛指揮僉事、宣慰同知。
    文官初授中順大夫,升授中憲大夫,加授中議大夫;
    武官初授明威將軍,加授廣威將軍。
    勳位,文官叫贊治尹,上騎都尉。
從四品:祭酒、參議運司、宣慰副使、宣撫。
    文官初授朝列大夫,升授朝議大夫,加授朝清大夫;
    武官初授宣武將軍,升授顯武將軍,加授信武將軍。
    勳位,文官叫贊治少尹,武官稱中騎都尉。
正五品:華蓋殿、謹身殿、武英殿、文淵閣、東閣、春坊的大學士、翰林學士、庶子通政參
    議、大理寺丞、尚寶卿、光祿少卿、太醫院使、郎中欽天上林監正、寺中宗人經
    歷、按察僉事府同知、長史、儀衛正、正千戶宣慰僉事、宣撫同知。
    文官初授奉議大夫,升授奉政大夫;
    武官初授武德將軍,升授武節將軍。
    勳位,文官叫治少尹,武官叫驍騎尉。
從五品:侍讀、侍讀學士、諭德洗馬、尚寶、鴻臚少卿、員外、五府經歷、知州、運副、
    正提舉、京府判、衛所鎮撫、副千戶、儀衛副、招討使、宣撫、副安撫使。
    文官初授奉訓大夫,升授奉直大夫;
    武官初授武略將軍,升授武毅將軍。
    勳位,文官叫協正庶尹,武官叫飛騎尉。
正六品:大理寺正詹事丞、中允侍講、侍讀、司業、太常、都察院留守、尚寶司丞、
    大僕寺丞、京知縣、司都司經歷、通判、上林欽天監副、五官正、太醫院判、
    兵馬指揮、斷事百戶典仗審理、正神樂觀提點長官、副招討宣撫僉事。
    文官初授奉直郎,升授承德郎;
    武官初授昭信校尉,升授承信校尉。
從六品:贊喜司直郎、修撰、光祿、鴻臚寺丞、大理寺副署正、京府推官、布政司經歷、
    正理問、運判、州同知、正提舉安府副長官。
    文官初授承務郎,升授儒林郎,吏目:宣德郎;
    武官初授忠顯校尉,升授承信校尉。
正七品:都給事中、編修、監察禦史、大理評事、行人司正、五府都察院留守、
    司都司都事通政、司按察司經歷、太常博士、典簿、兵馬副、營膳正、
    京縣丞、府推官、知縣、副斷事審理、副安撫僉事、蠻夷長官。
    文官初授承事郎,升授文林郎,吏稱:宣義郎;
    武官初授忠靖校尉,升授忠勇校尉。
從七品:檢討給事中、中書舍人、行人司副、光祿典簿、署丞詹事、太僕主簿、
    京府經歷、靈台郎、祠祭署奉祀、州判、副提舉、問衛運司宣慰經歷、
    布政司都事副理、蠻夷副長官。
    文官初授從仕郎,升授徵仕郎;
    武官初授敦武校尉,升授修武校尉。
正八品:國子監丞、行人部院司照磨、五經博士、通政司衛、按察司運司知事、京縣欽天
    監、主簿、禦醫、保章正、協律郎、營膳副、王府典膳奉祀等所正府經歷、縣丞。
    文官初授迪光郎,升授修職郎;
    武官沒有正八品以下的官階。
從八品:翰林典籍、光祿事監事、典簿博士、國子助教、鴻臚主簿、京府運司知事、
    挈壺正祠祭署祀丞、布政司照磨、王府典膳奉祀等所副宣撫經歷、知觀。
    文官初授迪功郎,升授修職佐郎。
正九品:校書、倚書、國子學正、部院司檢校、鴻臚署丞、上林典署監候司曆、營膳丞、
    各館局大使、京府照磨、贊禮郎、奉鑾府、縣主簿、宣慰安撫知事。
    文官初授將仕郎,升授登仕郎。
從九品:待詔、詹事、上林錄事、司諫通事舍人、正字司務、國子學錄、國子典籍、鳴贊序
    班、韶舞司樂、五官司晨、漏刻博士、京府檢校、京縣典史、院司衛州所各吏目、
    內外教授、府照磨、司獄、巡檢、驛丞、各大使副使、僧道陰陽雜職。
    文官初授將仕佐郎,升授登仕佐郎。
未入流:包括孔目、國子典館、儒學正、教諭、訓導長官、司吏目、府檢校、縣典吏等。
做官人家的太太叫「命婦」,也依官人的等級不同,稱謂也不同:
  一品稱「夫人」。
  二品稱「夫人」。
  三品叫「淑人」。
  四品叫「恭人」。
  五品叫「宜人」。
  六品叫「安人」。
  七品叫「孺人」。
三公泛指輔佐帝王處理國務的最高官員。具體包括的官職內容則分為兩種:

1、西周以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北魏以後又稱三師。元、明、清沿用此官作為大臣的最高榮譽頭銜。

2、西漢以丞相(後改大司徒)、太尉(後改大司馬)、御史大夫(後改大司空)為三公。東漢時以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公,亦稱三司。

3、也有歷史學家認為周代的三公是指司徒、司馬、司空。

唐代太常寺下機構甚多,有郊社、太樂、鼓吹、太醫、太卜、廩犧六個署。

屬官
太常寺設官,都是屬於士人會擔任的清要官。

丞,二人。
丞是中國古代的一個官名。丞,通「承」、有輔佐的意思。官職中帶丞字的為次官或更低級的輔佐官。很少的例外是漢哀帝廢除御史大夫後,以御史中丞為御史台的長官,後代沿習不改;另清朝的驛站長稱驛丞。
漢朝九卿的次官均稱丞,漢唐中央官署各署正官稱令、次官稱丞。唐以後,丞比較少作為官稱,存在的有御史中丞、縣丞、驛丞。清朝公文中習慣稱府同知為丞。

博士,四人。
太祝,六人。
奉禮郎,二人。
協律郎,二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uperhs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