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壼說八道 (22)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灌漿壼

灌漿是利用石膏的吸水性,將含有石蠟的泥漿加熱注入石膏模中,冷卻後將石膏模脫開,便可得到壺坯,經鑲嘴、把,並脫蠟後燒製成壺。灌漿工藝特別適合大批量的生產且成本較低,灌漿壺一個人一天可以做上百個。正因為這種大批量生產工藝,使之根本沒有藝術可言,也沒有收藏價值。由於是批量生產,靠低價占領市場。灌漿壺的泥料也就不會用純正的紫砂泥料了,基本是用普通的陶土打成極細的泥漿加上顏料調出顏色,也有一些是成型以後在壺表面噴上一層紫砂漿,達到以假亂真的效果。這樣的壺毫無透氣性可言,也別想著能把它養出效果。那我們如何辨別這種灌漿壺呢,灌漿壺一般從它的材質上來看,沒有紫砂特有的顆粒狀的砂感,從工藝上看由於是灌漿成型,壺底部光潔,沒有任何手工的痕跡。
 

superhs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段泥也是最難燒的,燒不到位就會吐黑,而且容易裂開。段泥的燒成溫度在1170度左右,燒成溫度比較高,所以一般原礦段泥都要燒到有點黃發青是上品。

本山綠泥,泥質細膩,跟朱泥泥性相同,生泥溼的時候黏性高,等稍微乾了又變鬆黏性差,所以制壺難成型。

superhs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手工成型的壼比模具成型的壼製作更難,且具有工藝技術,需耗費更多時間和精力,所以價值、價格遠高於模具壼,有利潤就會有作偽空間,不良商家為了獲取利潤,便把模具壺作偽當成手工紫砂壺高價賣出,故鑑證此壺是否是真的純手工成型,便是踏入壼收藏的一門功課。

驗證一把壺是否真的是純手工成型,可從以下幾方面綜合起來考慮:

superhs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明針作為精加工的必要工具,能將泥料、成型、燒成三者結合,產生宜興紫砂最特殊的工藝表現能使壺體表面,雖不像瓷器的施加釉料,就能富有光澤。

先將坯體表面的粗泥粒子,向坯體里擠壓,使泥漿浮出,從而形成一細膩的表層,讓坯體表面光入明鑑。

superhs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半手工製作:鏜坯制壺方式

superhs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宜興紫砂壺的傳承,基本是家傳或者師承,是言傳身教,因為紫砂就出在宜興,就在丁蜀鎮,本鄉本土的人之間交流,當然以本地方言為主,家長或師傅說的內容,大家自然能理解。隨著紫砂壺的大眾化路程的推廣,有很多外地人來宜興學藝,也有很多外地的朋友在從事紫砂壺的銷售,自然就有了用普通話來表達的要求,也就是說,產生了從地方方言到普通話的轉變,普通話不是萬能的,猶如漢語翻譯外文一樣,有的意思的表達只能用相同的音來完成。

    下面的文字,有很多是用同音字來表達的,不求您能看著舒服,但求您能理解。

superhs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消費者想買壺,必須要先有「壺為茶所用」的概念。也就是說,你喜歡喝什麼樣的茶,就買什麼樣的壺。

壺形是你要考慮的重點。以我的泡茶經驗,圓形壺最能把烏龍茶的香味泡出來。圓形壺中最常見的就是所謂的「標準罐」。在市場裡,標準壺顯得樸實無華,但卻是初入門者可以用最合理的價位買到的壺。台灣壺市場最熱絡時,壺商曾經將不同容量的標準壺依序組合,集合了從一杯壺到八杯壺的成套茶具,稱為「一條龍」,並賣出高價。

superhs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紫砂壺的原料已經很奇缺?!

正解:紫砂壺的原料根本不奇缺,就是再做500年也用不完,紫砂壺確實是個資源性的產業,紫砂壺高等級的好泥料只會越用越少,當然有些極好品種的 泥料已經在不斷枯竭,但是紫砂壺普通級的原料那實在是太多了。按目前各家各戶儲備的紫砂壺好等級泥料的量就是再做100年也還有的多,何況還有些好礦源被 政府封存著在控制性開挖呢!

superhs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所謂全手工壺呢,就是壺的各個部分全部分別用「全手工」做出,再靠藝人的經驗和審美能力來把它們分別整形,規範化,最後再全手工「拼湊」到一起成壺。

所謂模具壺呢,就是把壺的各個部分分別先用「全手工」做出雛形,然後把它們放入「各自」的模具裡面整形,規範化,最後再全手工「拼湊」到一起成壺。

superhs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到了清代,紫砂茗壺的製作又在前人的基礎上更上一層樓,品種增多,造型豐富多彩,仿古形、花果形,幾何形,壺式繁多,泥料配色也更豐富,朱泥、紫色仍為主體,還有白泥、烏泥、黃泥、梨皮泥、松花泥等多種色澤。制壺技藝、裝飾手法都有新的創造和發明。這時期的藝人,有在雕塑及款式方面取得獨特成就的陳鳴遠,有善仿古式並以竹刀代筆鐫刻壺銘書畫的陳曼生;有以精巧取勝的楊彭年、楊鳳年兄妹;有以渾樸見長的邵大亨、黃玉麟諸名家。他們畢智窮工,技藝輝煌,傳世作品都美妙絕倫。這些名家巧匠的藝術品,在清代已極為珍貴,所以寸柄之壺,盈握之杯,往往珍同拱璧,貴為珠玉。

自清代康熙中期到乾隆晚期為止,是紫砂茗壺造型全面發展的繁榮時期,裝飾風格也發展到頂峰。制壺名家輩出,代有精品,壺形月異,不僅作為每年貢品進獻朝廷,還運銷海外。

superhs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不同時代的作品有不同的特色,紫砂壺從草創的明代正德年開始到清末,時間長達400餘年,前後出現不少制壺名家。同時,隨時代的演變,每一時代有每一時代的作品特色。

1、看工藝。明代創始期的壺是以捏制為主,壺內胎往往有掏空時捏按的指紋。到了晚明的時候,時大彬創造了木模製壺方法,壺內壁不見指紋,但有竹刀刮削的痕跡,在柄與壺身、流與壺身相接觸往往比較粗糙,有時為了美化接痕而貼上柿蒂形泥片而成為最早的附加裝飾。蓋與鈕的相接觸有時也會這樣處理。由於明代不單獨燒壺,反將壺放在同窯的缸中套燒,所以經常有缸瓮飛灑的釉淚沾在壺體表面,有的砂壺還因受到火的原因凸起氣泡,使表面凸凹不平,壺的內壁也薄厚不一。在很多情況下,由於溫度不夠,砂壺不能完全燒結,所以其胎質較為疏鬆。清代的紫砂壺一般採用打泥片,再將泥片鑲接而成,所以壺胎厚薄比較均勻,製作也比較精細,其壺底多有放射狀痕跡。清早期的壺嘴為單孔,晚期為多孔,清中期以前的壺均為手制,到了清末就有用模製或轤轆成型的工藝。到了近現代則採用注漿成型,壺身略加修飾就極為光潤,而此時期的砂制細如膏泥,器物的里外極其規整,當然手感也極好。

superhs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首先要明確辨認各個時期紫砂壺造型的特點,以及其演變發展的規律,歸納出同一時代作品的相似之處。

紫砂壺的形制:

superhs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與前人粗放式的開採相比,當下的開採方式科技含量更高,能採到的資源實質上會比前人優良一點。

但是紫砂的質量上確實有高有低開採出來后,開採方會進行評判,質量好的價格高,質量沒那麼好的價格會低一點。但是質量好壞不是說砂的粗細。其實砂的粗細是通過篩子目數的多少控制的,想要粗一點的篩子目數少一點,想要細一點,篩子的目數用一百多的來篩選就可以了。質量好壞要看砂質,即看含砂量。紫砂剛開採的時候跟泥巴一樣,隨著風化會慢慢顯示出砂粒。好的紫砂裡面含砂多,在放大鏡下可以看到是顆粒狀的,含砂少而泥多的在放大鏡下呈現出絨狀

superhs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明代制壺只重型制、質地,作品概為素色無彩。

 只要壺身加上色彩(據傳壺身加彩始自清雍正時代),即可肯定不是明代古壺。

superhs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Q:一把紫砂壺想泡什麼茶就什麼茶,是可以混泡?!

正解:一把紫砂壺只能夠泡一類茶,同一把紫砂壺是不能夠混泡不同茶葉,不能夠今天用它泡紅茶,明天用它泡鐵觀音,後天用它泡綠茶…因為紫砂壺具有很~強的吸茶味之功能,如用不同茶味的茶葉泡,它吸的茶味就很雜了,將來這個壺泡什麼茶,其茶水的茶味就會不純正了。

superhs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愛好紫砂壺常困惑有關壺的部位名稱的問題,特意找了一些紫砂壺的結構及其各部位名稱的圖解,請關心的壺友對照自己的愛壺學習。以方便壺友購壺,賞壺之需。先上幾張圖紙,紫砂壺各部位圖解

 從製作結構上亦可分:主體和附件。

superhs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肥霜、瘦雪、狼狽雹』年初寒流有利茶葉生長,春茶品質佳。年初寒流,茶園長期籠罩在霜霧中,最適茶葉生長;若下雪,土質受損,茶葉瘦弱;如下冰雹,那一年的茶葉品質就慘了。

◎『品茶』:到茶行泡茶,請老闆泡二杯給您,一杯現喝,另一杯等15分鐘放涼再喝。熱茶是喝香氣,但茶冷了,澀、苦等缺點就跑出來。

superhs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茶葉在製成毛茶後,為了減少水份含量、便於運送儲存,會再加上一道工序,這道工序叫做焙火。

焙火有兩大功能

superhs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如真空狀態的話,是沒有保存期限的,正確陳述應是講【保鮮期限】比較適當,

因為茶在真空狀態下是不會壞掉的、還能喝、只是比較不新鮮、比較難喝而已

superhs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茶怕四種東西:空氣、水氣、陽光、及雜味(老茶、普洱茶卻是喜歡空氣哦)

從冰箱一拿出來馬上沾染水氣,如果開封過就不好,如果真空完好,拿出來時,記得讓它「回到常溫」,再打開,以免吸附水氣。

superhs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