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手工成型的壼比模具成型的壼製作更難,且具有工藝技術,需耗費更多時間和精力,所以價值、價格遠高於模具壼,有利潤就會有作偽空間,不良商家為了獲取利潤,便把模具壺作偽當成手工紫砂壺高價賣出,故鑑證此壺是否是真的純手工成型,便是踏入壼收藏的一門功課。

驗證一把壺是否真的是純手工成型,可從以下幾方面綜合起來考慮:

1、內壁章狀態;2、接合頭(壼身接口、接底)、接頭痕跡;3、壺內刮底痕跡;4、泥門;5、外型;6、准片。
 

◎內部印章-觀察形狀是否變形或者有被手指按壓過的痕跡。

紫砂壺其底部、壺蓋大多都蓋有作者的印章,而壺裡面的印章經常會被有意無意地忽視。

其實,紫砂壺裡面的印章(簡稱內章)形狀如何?是判斷一把壺是否全手工成型的很好依據。

全手工紫砂壺是在打好泥片就打上內章、之後才圍成身筒,所以在後續的圍身筒、外形塑造的過程中,內章會發生一定的變型。

另外,因為泥片時就蓋上內章,所以在圍成壼身時,有時不小心手會按壓到(為塑壼身),所以章會被手指壓到。塑形時很難避免刻意不壓碰到內章,如果一把壺內章特別的清晰、絲毫沒有被手觸碰過的痕跡,那麼就要小心不是全手壼

與手工壺不同的是,模具壺一般是經過模具成型之後再加上內章,所以內章一般都比較規整、幾乎不變型。

四方壼是用四方形的泥片合成的身筒,所以印章的變化不大,看內章較看不出來。

另外還有一個重點:

全手工壺的內章是在泥料還是平面的狀態下蓋上的,所以製成之後內章字跡的深淺都是一致的;而模具壺的內章是在弧面狀態蓋上的,所以內章字跡常常會出現深淺不一的情況,這一點通過仔細觀察可以看出來。

製作泥片

蓋好的內章

成型之後的內章形狀(已變型)

 

模具壼-模具成型「擋坯法」

模具壺成形才蓋內章

因為仿全手工壺是在壺成型後再在壺內壁蓋的章,所以會受到很多限制。製作成型後的壺身會通常會帶有一定的孤度,這個時候再蓋章就不能蓋太大的,通常會是1釐米左右見方的章,或者更小。而且章也儘量會蓋在便於處理,孤度小一些的地方。

模具壼的內章,有時候因為蓋在有孤度的地方還會使印產生兩頭深中間淺的現在,但也有故意把章做成一定孤度的。而真的全手工壺因為是蓋在泥片上就不受這方面的限制,大小的章都可以蓋,而且印章不會出現兩邊淺中間深的情況。

大章在模具壺是沒有辦法蓋的,所以碰到超過2釐米見方以上的章就可以判定是真的。

 

◎泥片接合頭-是否有壼身內部的泥片接合線條狀褶痕

全手工紫砂壺是用泥片打平後,再根據壺的形狀圍成身筒,所以成型的手工紫砂壺基本都會有泥片接頭,用手觸摸能夠感覺到明顯的條狀褶痕。

實務上,制壺工藝比較高超的制壺師是可以通過一些方法把泥片接頭給去除的(比如汪寅仙為了追求作品的完美無瑕,就會把泥片接頭去除),現代為了證明是純手工作品,大多數工藝師都會把泥片接頭保留下來,所以壺友也可以以此作為判斷是否手工壺的一個依據。

作偽的方式:在壺把對應的壺內壁貼一條泥條仿製成接頭的樣子。所以碰到壺內壁有接頭的壺也不能馬上斷定這就是一把全手工壺,還要結合其他的地方去鑑定。

 

圍身筒

泥片接合線

因全手工壺是由泥片打平後,根據壺的形狀切好後再圍起成壺身(也叫身筒),所以壺的身筒上會有泥片接頭。這個接頭在壺的外面是看不出來的,一定要在壺裡面。

因為外面的接頭可以通過手工處理掉,壺裡面因為有的地方看不到,一些工具也用不上,所以很難處理平整,這可以去眼睛去看,有的看不出來,就要用手去摸,用手去摸越往上看不到的部位,會越明顯,用手一摸至上而下會有個條狀的皺摺突起。

(如圖所示部位)越往上看不到的部位,會越明顯,用手一摸至上而下會有個條狀的皺摺突起。

全手工壺的壺內壁-不規整,尤其是近壼口,工具不好使

◎壼內壁及底部褶痕(接底痕)全手工壺的壺內壁不多加處理的話會出現一種自然的皺摺,而半手工壺通常是一些人工刮的痕跡。

模具紫砂壺是把泥片放入模具中,然後用工具將壺裡面的泥料刮平(較平整有橫紋),所以成品模具壺的裡面一般比較平整,而且還會有工具留下的橫紋。

手工壺是通過泥片接壤成型,在塑型的過程中壺身裡面會產生一些褶痕,跟模具成型紫砂壺的橫紋有很大區別(壼底有放射狀)

全手工與半手工都要上底片,但差別在於:

全手工壺的底片在壺內可用手摸到感覺到接片痕跡(有凸起的感覺),因壺底的泥片相對薄,真正全手製作時不可能用工具刮得很平,如刻意要做到很平,一不小心就會把壺底刮變形,那這把壺就報廢了。

半手工製作時,是上好底片後連身筒一起放進模具中用工具用力壓(搪)出來的,所以在壺內用手摸不到底片的接痕,沒有凸起的感覺,是完全平整的(類似一體成型)
 

模具壺的橫紋-內壁有時能看到橫向拉絲的工具搪紋。

手工壺的褶痕(放射狀)

上圖是一把全手西施壺內的底部痕跡圖,可以明顯地看到,雖然作者也有作刮底處理但是那一圈接底痕跡仍然會存在

而半手壺因為是藉助模具用手用力搪壓出壺型,所以接底痕跡會被壓平,一般工手都會用刮底來掩蓋,所以半手壺是看不到這圈接底痕跡的

如半手壺內底部痕跡圖-看不到那圈接底痕,雖也有刻意作刮除痕

「推牆刮底」

"推牆刮底"是從大彬時代延續至今的。
「推牆刮底」,推刮的目的,是為了刮掉壺底與壺身的接片殘留的脂泥痕跡和接片處的不平整,也有一些是為了裝飾,總的來說就是為了美觀。然而,推刮往往是不可能刮的非常平整乾淨,更不能刮的太深,否則用力過度還會將壺的身筒頂變形。所以刮底一般只要能夠達到效果就好。

假如你看到的壺刮底刮的很深,推牆推的很高,刮到連任何痕跡都看不到了,那毫無疑問不可能是全手工壺。 今日全手的推牆刮底一般只把底颳了就行了,少有推牆推的很高的。既然做全手工壺,賣全手工價,沒必要把作為全手特徵之一的泥凳紋等手工痕跡刮掉從而留下尾巴被人揪著問話。徹底把所有痕跡推掉的做法既不合理,也不現實。對制壺藝人來說完全是個吃力不討好的事。

經常能在紫砂壺內的底部,見到一種由中心向四周呈發散狀,如太陽光芒線的泥痕,稱之為「太陽線」。

常見的模具壺,一般都是以「外模內擋」的成型方式為主,「擋」成後,壺的內壁表面會因受力不均而出現凹凸不平,為使內表面光滑平整,工手們必定會使用工具去進行整理,此操作常被稱為「推牆刮底」,使用的多為竹製工具,竹片在泥片表面划過,最終形成了「太陽線」。


半手仿古的「推牆刮底」痕跡

全手小平蓋的「推牆刮底」痕跡

壺內的處理情況來觀察,全手工壺的壺內壁如不多加處理的話會出現一種自然的皺摺,而半手工壺通常是 一些人工刮的痕跡。但有時候為了讓壺內顯得更平整、好看一些,工藝師在製作全手工壺時也會刮一下,這樣的話這點就沒辦法區分了。

如下有三張圖作為對比。

推牆刮底痕跡:刮得高的肯定是半手工或仿全手了,全手工一般最多只刮到身筒的底部。

全手工壺的壺內壁-未美化處理

有經處理的全手工壺的壺內壁

◎看泥門-鬆者會似橘皮紋收縮紋

泥門,簡單說就是泥料的鬆緊度(泥料鬆就會起折皺,全手壼是外緊內鬆)

簡單說,全手工的壺因是手工拍打成型的壺身,故在壺的內壁泥料會有折皺現象,而且越靠近彎折的地方折皺越明顯,因彎折處不易拍緊實(壺表因為有經過明針工序處理折皺現象基本看不出),而半手壺因為是套用了模具,壺型是靠工手用力搪壓壺壁而形成,所以壺的內壁都是一樣的平整、光滑。下圖分別是全手和半手的內壁泥門圖。

 

 

全手壼內壁泥門-橘皮狀

 

 

半手壼泥門-光滑平整

 

◎看外型

大家常說的外型無外乎是石瓢、西施、仿古、容天、掇球、潘壺等形狀,但這說的外型非具體的壺型,而是要從壺型中看出是不是全手工,全手工的原理最最基本的身筒是全手工拍打成型的。所以壺身筒必定有其特殊的地方,那就是不對稱性。


◎准片痕跡(壼口處)-石瓢壼會有

製作全手工石瓢,須上准片,就是最近接壺口的那一圈泥(寬度在2-3mm左右)與下方身桶的泥片會有個明顯接痕,對著光仔細觀察,一定會看出來(下圖片附說明)。半手壺不用上准片,所以就沒有這個痕跡了。


事實上,只要泥料沒問題,不管是手工壺或模具壺都不會對茶葉沖泡造成影響,使用價值可說是相同的。

但無形地,全手工壺更具有韻味,因為凝聚了手工藝人的技藝與創作情感,而更有收藏價值。

*因整理及分享解說需要,有截取網路上同好之相關圖資,如有侵權,煩請不吝告知,謝謝!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uperhs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