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到了清代,紫砂茗壺的製作又在前人的基礎上更上一層樓,品種增多,造型豐富多彩,仿古形、花果形,幾何形,壺式繁多,泥料配色也更豐富,朱泥、紫色仍為主體,還有白泥、烏泥、黃泥、梨皮泥、松花泥等多種色澤。制壺技藝、裝飾手法都有新的創造和發明。這時期的藝人,有在雕塑及款式方面取得獨特成就的陳鳴遠,有善仿古式並以竹刀代筆鐫刻壺銘書畫的陳曼生;有以精巧取勝的楊彭年、楊鳳年兄妹;有以渾樸見長的邵大亨、黃玉麟諸名家。他們畢智窮工,技藝輝煌,傳世作品都美妙絕倫。這些名家巧匠的藝術品,在清代已極為珍貴,所以寸柄之壺,盈握之杯,往往珍同拱璧,貴為珠玉。

自清代康熙中期到乾隆晚期為止,是紫砂茗壺造型全面發展的繁榮時期,裝飾風格也發展到頂峰。制壺名家輩出,代有精品,壺形月異,不僅作為每年貢品進獻朝廷,還運銷海外。

這時期的紫砂壺藝術,以陳鳴遠為代表。陳鳴遠是繼時大彬後最偉大的宜興陶人。他繼承了明代的餘風,並且開創了清代壺藝的新風貌。在這段時期,紫砂茗壺的造型開始有了改變,就是筋紋器型與自然形體相溶合,而後再被自然形體所取代。紫砂茗壺的裝飾手法空前多樣,除了繼承明代的鐫刻壺銘書法以牙,還有泥繪、加彩、浮雕、堆泥、印貼簇花、粉彩、琺瑯彩、爐均釉、攪泥、鏤空、包漆、包錫、鑲玉、磨光等多種工藝手法,因器思變。特別是泥繪及彩釉裝飾有著極高的成就。自清初以降,制壺藝人的名款常以圖章形式留於壺底及壺蓋內,也有擇刻詩詞並留年款的。

清代眥砂茗壺的製作,一方面由於工藝日益清進,製品日趨完善kl一方面紫砂茗壺的裝飾,採用浮雕、印花、貼花、加釉加彩等工藝,日趨華麗,適應宮廷皇室的奢華風尚。因此,紫砂茗壺也被宮廷看重,最終成為貢品。

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期間,壺的造型豐富多樣,傳統的幾何形圓器繼續得到發展,方器非常流行,筋紋器仍普遍製作。此外,由於寫生技巧成熟,仿生的自然形體造型蓬勃興起,留下了許多狀物形精緻入微的精品佳作,開創了一代宜興紫砂秀麗、工雅的壺藝風格。

嘉慶、道光年間,紫砂茗壺的製作由於文人士大夫的直接參與和提倡,在造型與裝飾上發生了新的變化,增添了濃厚的文人趣味,壺藝風格為之一變,一掃乾隆時注重艷麗妍巧的風氣,式樣轉趨典雅古樸,盛行刻畫裝飾,書法、繪畫、篆刻成為主要裝飾手段,與之相適應,茗壺造型也變為以幾何型為主,壺體光潔,線面簡練,擴大了壺體的裝飾面積,更宜於書、畫、銘文、篆刻的表現,使紫砂茗壺的書卷氣、金石味更濃烈,造壺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文人參與制壺,是嘉慶、道光年間紫砂壺藝突出的時代特徵。雖則前代已有,但唯此時期獨盛,而且成為紫砂壺藝的主流,給予壺藝發展以極大的推進。首創者為嘉慶時文士溧陽知縣陳曼生,後繼者有瞿應紹、鄧奎、朱堅、喬重禧等一批文人。這類紫砂茗壺的壺底部、壺蓋內、壺身上常留下定製者、製作者及刻書畫銘文裝飾者的名款。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uperhs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