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不同時代的作品有不同的特色,紫砂壺從草創的明代正德年開始到清末,時間長達400餘年,前後出現不少制壺名家。同時,隨時代的演變,每一時代有每一時代的作品特色。

1、看工藝。明代創始期的壺是以捏制為主,壺內胎往往有掏空時捏按的指紋。到了晚明的時候,時大彬創造了木模製壺方法,壺內壁不見指紋,但有竹刀刮削的痕跡,在柄與壺身、流與壺身相接觸往往比較粗糙,有時為了美化接痕而貼上柿蒂形泥片而成為最早的附加裝飾。蓋與鈕的相接觸有時也會這樣處理。由於明代不單獨燒壺,反將壺放在同窯的缸中套燒,所以經常有缸瓮飛灑的釉淚沾在壺體表面,有的砂壺還因受到火的原因凸起氣泡,使表面凸凹不平,壺的內壁也薄厚不一。在很多情況下,由於溫度不夠,砂壺不能完全燒結,所以其胎質較為疏鬆。清代的紫砂壺一般採用打泥片,再將泥片鑲接而成,所以壺胎厚薄比較均勻,製作也比較精細,其壺底多有放射狀痕跡。清早期的壺嘴為單孔,晚期為多孔,清中期以前的壺均為手制,到了清末就有用模製或轤轆成型的工藝。到了近現代則採用注漿成型,壺身略加修飾就極為光潤,而此時期的砂制細如膏泥,器物的里外極其規整,當然手感也極好。

2、看胎質。明代時期紫砂使用的泥料內含顆粒狀粗砂,給人的感覺比較粗糙,由於多是墓葬出土物,胎體吸收了地下的水濕氣,使得壺體表面失光;明末清初泥料仍較粗糙,大多含有閃亮的雲母,胎壁也較厚實。 清代泥料澄煉工藝總體有所提高,出現了紫砂細泥。清中期製作的壺胎骨堅緻,色澤溫潤,晚期泥質仍堅緻但色澤不如中期溫潤顯得乾枯。另外,從泥色上也有區別。明代的泥色多紫色、紅色,而清代的泥色則較多,除了以上兩種外,還多見一種在紫砂泥中夾有梨皮似小點的紫砂,稱為「梨花點」或「桂花沙」。民國以後,紫砂的色彩多了起來,如墨綠、黑色等。而現代的紫砂器講究原料與顏色造型一致,如仿青銅器造型,就用仿古銅顏色的泥砂製作。紫砂壺由於經常把玩摩擦,久而久之,就會有一層光亮面,俗稱「包漿」。這也是我們鑑別工作當中鑑別時代遠近的一種輔助手段。

3、看造型。紫砂壺的造型明代的式樣較少,多為圓形、筋紋形。壺體偏大多提梁,有硬提軟提之分,無足寬平底,光素而少華麗,更加貼近百姓生活。清代初期砂壺造型多以自然形和幾何形為主。另外一些民間實用型壺類壺型小、流短、小耳柄、形制小巧玲瓏;清末及民國初期的砂壺造型、款識增多,附加的裝飾也多,多以仿古代名家為主,在形式上沒有太大的創新

 

4、看落款。落款的甲子年辨識真偽。或許一般人都不會去注意到這一點,但這卻是辨識作品真偽的一項利器。古人相當重視甲子年表,且我國是以農立國,一提到今年是什麼年時,總是習慣使用甲子年表示。甲子年是以十天干與十二地支相配而成,每60年循環一次,稱為一甲子。明、清時代的藝人,落款時可說完全使用甲子年表示年份。例如時大彬的葵花壺底款為「萬曆丁酉春」。

 

5、看壺身。另一個辨識老壺的方法是,根據壺身的情形來斷定。明代的紫砂壺,頂多只在壺底落款,壺身大抵保持素麵無物。到了明末(天啟、崇禎年)的名家陳用卿,才開始以草書在壺身上落款。現在我們常常可看到壺身上刻詩書的壺。其實,在壺身上刻詩書,是清代陳曼生所創,後代名家效法延用。根據以上兩點可得到一個結論,即壺身上刻有詩文繪畫的古藝術品壺,絕對是陳曼生時代以後所制。

 

紫砂名壺怎樣來斷代歷來都是個難點,因為有關紫砂器的著述和文獻比較稀少,所以給紫砂器的斷代帶來一定的困難。還有一點就是歷代的名家作品仿製較多,這些仿品水平極高,與原作相比達到可以亂真的地步,這部分作品現遺存至今,給今天的斷代工作帶來了一定的困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uperhsk 的頭像
    superhsk

    中隱隱於巿

    superhs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