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溝通是雙向,是說明傾聽的平衡結合

一直不是溝通,一直聽話照做也不是溝通。

溝通的目的,是為讓雙方都能了解彼此的想法,並且建立共識。

溝通不是要爭對錯,而是要追求彼此了解及找出共識。

成熟的溝通:讓彼此能互相了解,關係更緊密。

只要關係惡化、疏遠,就是失敗溝通。

 

『示意了解』很重要!

了解對方的想法、做法

了解≠接受 

了解≠認同

如果您了解對方意思,一定要『示意了解』,最好能重述(這部份是傾聽)

是否認同或接受,應是另一個議題(這部份是說明)

表達了解,才能讓溝通繼續進行

不然,對方『一定』會一直以為您沒聽懂

結果雙方一直在那打轉

甚至有雞同鴨講的感覺。

這是溝通時,最容易犯的錯。

很難避免

因個人也常陷入而不可自拔,感覺有秀才遇到兵的錯覺。

溝通過程中,一定要『示意』『已了解對方想表達的』

當您傾聽完想說明時,最好說:

我了解您的想法了,您的意思是指簡單概要對方主旨",但我有不同的想法、做法或感受想要溝通。 

溝通本來就是各自表達說明並傾聽對方,最後再找出彼此『共識』或希望彼此可改善的部份。

但別只做一半,沒去建立共識

那就像開會卻沒有決議一樣,白浪費時間而已。

記住

有時不是本意的問題,因為彼此都是良善,而是表達方法或做法的問題

不妥善處理

因為事情,引發出感覺問題,就更因小失大了。

如果好意,對方無法感受不好,那樣的好意還有意義嗎?

※與親密關係者一定要建立溝通模式,以建立異中求同的共識。

 

◎所有要求要能公平、對等

您都不了解對方,何以要求對方了解您?

您如了解對方,怎會不知您怎樣做會引起對方誤會呢?

如果您很意外於對方竟會誤會或有情緒反應

表示您不了解對方

您都不了解對方,何以要求對方了解您?

別太理所當然覺得您親近的人都該了解您

那太本位主義

因為您不見得了解您親近的人

這是很常犯的理所當然

個人也常陷入這吊詭的迷思~親近的人應該了解我。

人都渴望被了解,卻常疏於去了解他人

連自己都不一定能完全了解自己

別去為難自己人

不要苛求他人了解自己

您自己不講,沒人知道

別人永遠都只能用猜的,永遠都不能確定您的本意

最怕

讓自己以『受害者心態』自居,自詡好意被當驢肝肺的

那更是雙輸的局面

只是讓彼此關係惡化。

常見情侶吵架,一方自以為耍帥的道:

您應該了解我,不了解就無需解釋。

這無疑是說明:對方不買單,就算了

只單方面的等待別人來了解您

要求對方用您懂的方式溝通

用您的想法在想事情

這是對彼此關係的不尊重及不在意

更是種不成熟、失敗的溝通

 

別害怕爭吵

爭吵也是一種溝通方式

雖然爭吵不是一種很好的溝通方式

理想上應是要理性以對

會爭吵,表示有所委屈、不滿要『表達』

尤其在自侍是好意、良善時,更是如此

面對爭吵時,只能不斷提醒自己:

成熟的人在解決問題,並釋出最大的包容及誠意

大部份時,彼此不是要論誰對論錯

而是要能被了解

再次提醒

了解≠接受 

了解≠認同

所以『示意了解』,最好能重述,真的很~重要

面對爭吵式的溝通

可以了解不滿或委屈的來源

對方期待什麼或期侍對待的方式?

檢討自身的對待方式?

解釋自己為何如此做法的原因並解釋本意。

做法的確有時因人而異,建立對做法的『共識』

千萬不要任其亂想

這是最消極,對關係只會惡化

誤會,不像傷口會自動癒合

反而會隨時間暈染開來

有誤會一定要立即解決問題。

 

溝通主軸:解決問題,建立共識。

常聽親密關係雙方爭吵說

我們都沒有錯,只是做法不同而已

那,後來呢?

問題還是在,不是嗎?

因為少做了,建立共識

記住,好意是必須要讓對方感受到,才是好意。

記住,成熟的人,在解決問題

別讓固執己見,成為把問題複雜化的兇手。

※只要彼此在意這關係,便要彼此有所調整

 一昧要求,或一昧退讓,都是不好的方式

 

◎別本位思考

您不在意的事,不代表別人不在意

您在意的,不代表別人也在意

如果

您都無法了解別人為何委屈、不滿,為何有情緒

代表您都不了解對方

您又如何能苛求對方了解您呢?

 

主動溝通,是對關係的在意

相對地

耐心解釋,讓對方理解自身本意

是回應自己對這關係的尊重

大部份

發出溝通,甚至爭吵方

要的不是釐清彼此誰對誰錯

而是要一個解釋說明或是被理解

千萬不要陷入誰對誰錯

而是要了解對方想法

只要表達:我了解您的想法(這部份是傾聽)

如果真的對做法無法接受,再去溝通做法(這部份是說明)

 

溝通,要用對方聽得懂的方式。

好意,要用對方感受得到的方式。

否則

溝通只是自己講爽

好意也只是自我感覺良好罷了。

 

◎包容人與人的不同

人與人有太多的不同

原生家庭的不同

接受教育的不同

成長背景的不同

人生經歷的不同

還有更重要的因素:秉性的不同

不要強加他人用自己的方式來溝通

但如要主動去溝通,一定要用對方懂的方式去溝通

 

包容是個大的議題

人常常會對於自己人太過嚴苛(個人也常犯)

溝通應要應人而異

相同方式溝通,對不同人卻有不同結果

常見有人嚷著:如果懂我,就知道我不是這個意思

言下之意,便是:

這就是我的方式,其他要來溝通者,要能接受及包容

即,溝通的方式,成了單一及被動

如果對於誤解又懶得去解釋

更形成了不在意這關係的事實外觀。

 

『結果才是指標』成熟的面對溝通

不論在公司對公司部門對部門、上司對下屬

有時不是立場的問題

而是表達方式的問題

常可見

彼此都是善意的二人

卻發生嚴重的分歧及爭吵

有人打著:我都是為您著想的旗幟,您為何總不能理解?

也有打著『我的好意還被弄得好像我的錯』的受害者心態

強烈地用情緒去表達

甚至消極面對關係

記住

當好意,對方感受不到或對方認為是惡意時,那不是好意

『結果才是指標』

如同父、母親對小孩的溺愛、驕緃,那是好意

但如造成小孩價值觀認為

『理所當然』、『唯我為上』、『別人都要讓我』的心態,那這個好意,還是好意嗎?

如果您的好意別人感受不到

就別『自我感覺良好』,還真當一回事!

 

溝通的本意,就是建立共識,共識源於彼此的了解

爭吵,一定是有一方覺得困感不平、委屈

會提出爭議,是覺得『期待』與『事實外觀』有落差

這時,解釋才是最好的方式

一昧『認為對方應該了解我

只是想要省麻煩

要對方買單,自己並不願意改變

只想著『被溝通』、『被理解』

不解釋,是要為難誰?

讓他人悔不當初為何不相信您嗎?

太幼稚了,不是嗎?

如果本意是善的

一定要讓對方了解

對方會想溝通,表示在意這段關係

回應:應是表現對這關係的在意及態度

 

◎分享一個故事

一對恩愛的夫婦一同出遊旅行,將一對兒女交由親友照顧

不幸,遇到船難

所幸,有救生船在搭救,但卻只剩一個位置

那位看似聰慧的妻子,將那僅剩逃生的位子讓給了一生所愛的丈夫

丈夫依依不捨淚流滿面的看著船沉沒了,帶著他心愛的妻子

這個過程,理所當然傳回兒女及親友耳裡

這位丈夫沒有任何解釋

也不願再娶妻

辛苦的撫養一雙兒女,並用盡一切給小孩們最好的照顧及關愛

因為他知道,小孩沒有母親了

但兒女並無法接受

不斷質問為什麼為什麼為什麼

但回應他們的只有父親的沉默

從小看著父母相愛模樣,互許終身

一起對他們疼愛有加

尤其母親的母愛更是感受淋漓

但那件事後

父親卻成了小孩眼中的貪生怕死之徒

捨棄自己的妻子

為何不想盡辦法救母親

他們曾那麼相愛,他怎麼捨得

他怎麼可以如此苟活他應該跟著一起去死

可想而知,小孩對父親的態度

小孩只想要趕快長大,趕快搬出這裡

離開這個偽善的父親

與父親漸行漸遠

十餘年過後,子女都如願各自有自己的家庭

但鮮少回家,甚至不願去關心、問候

從未給父親好的臉色看

一日,在發生事故的海邊

那位父親跳海自殺了,並給小孩們留下一封遺書

大致內容:

親愛的,我去找您們的母親

我10餘年來內心不斷思念她,已無可復加

我已如行屍走肉般,但看著您們日漸長大

成了我生存下去的動力

那一日船難

每天在夢中折磨著我

我恨不得跟她一起死去

但她告訴我:『我已經癌末了,活不久了。但我們還有一雙可愛的子女需要您去照顧,我看不到小孩們的成長,您要幫我好好疼愛他們

她推著讓我上那救生船

我的心像被撕裂般

如今

我已盡心盡心的拉拔您們長大、成家

我信守對您母親的承諾

我終於可以去找她了

最後

祝福您們一切順心

信中並附上一張泛黃的母親癌末檢查報告

 

這個故事

相信很多人都聽過了

這位父親在為難誰?自己及小孩?

這位父親真的盡到父親的責任嗎?

這故事,父親及小孩們有錯嗎?

父親盡到他應盡的角色及責任,並且加倍關愛

但卻不願去解釋小孩心中的疑惑

面對小孩的質疑,他感到心痛而更不願多談

事實上

結果本來可以更加圓滿

錯在處理關係的方式,錯在對關係的尊重及回應。

這位父親受害者的心態及主觀的好意

造成孩子無法撫平的遺憾

他的愛將不是愛,而是孩子的傷痛。

孩子們將帶著這份罪惡感渡完餘生,而無法救贖

這個父親,因為愛妻離開,因為小孩而消極生存

也不願對親友過多解釋

甚至『刻意』面對那些責難

反而讓他有種贖罪的錯覺

他對愛妻的死感到無力

他刻意孤獨,只想照顧兒女

對於兒女的不解、憤怒

他選擇一言不發,不做解釋

他覺得,小孩應該懂他對母親的感情

如不懂,也沒關係,那是他活該

那份心中的痛苦,轉成的罪惡感

那些責備成了種贖罪。

小孩子因為父親的作為

反差了他們印像中的期待

問了卻得不到回應

成了莫認的外觀

最後

父親走了

小孩們將在悔恨中過完他們一生

這是父親留給他們最後的『遺物』。

 

自己真正了解自己嗎?

如否

別去非理性地期待、要求對方應了解我

人生有重要的課程,便是『自我認識、了解』

有人終其一生,仍不得其門而入

由此可知這人生功課的難度

還有

關係的維持,是要『持續經營』

因為要一直保持互相了解。

了解現在的您,就一定能了解未來的您嗎?

人心,是一直在改變的

不論是自己或他人

也許,一件事,之前是無傷大雅

現在卻變得無比在意

有些誤會是可以避免

關係結果可以變得更好

只要我們用對的方式及態度去面對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uperhs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