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建盞是黑釉瓷器里的典型代表。我國很早就開始燒黑釉瓷,最早可以追溯到東漢。黑釉瓷和青瓷的歷史一樣悠久,都以鐵作為著色劑。在已經發現的宋代窯址中,有三分之一以上都有黑瓷,其中產量特別大的是一種黑釉盞。這種情形在宋代以前是少見的。我們現在知道,這些黑釉盞都是為點茶而準備的。
建窯建盞在宋代名氣很大,而且像建盞這樣的黑釉盞在宋朝需求旺盛,這使得當時的其他窯口爭相仿製建盞以滿足市場需求。在建陽周邊地區,如閩北、福州、閩南等地區形成了大規模的黑釉瓷窯群和產地。比較有名的窯口有:武夷山遇林亭窯、南平茶洋窯、福清東張窯、建甌小松窯、閩侯南嶼窯等。從全國範圍來看,燒制優質的黑釉盞的還有江西的吉州窯、陝西耀州窯、河北磁州窯、山西介休窯。
「建白」指的是明代德化窯的白釉瓷器;而「建黑」,就是指宋元建陽窯燒造的黑釉瓷器。
建陽在宋時屬建州管轄,故稱建窯,或稱建陽窯、烏泥窯。這是狹義的「建窯」概念。建陽窯始建於晚唐,至兩宋達於頂盛,到元代就逐漸衰落。
建窯黑釉瓷,建陽水吉鎮一帶是它的主要窯場,除此,在宋元時期,同在福建的崇安、松溪、光澤、泰寧、建寧等地也都在燒造。
宋代時,建陽窯燒造的黑釉茶盞無論數量或質量,均位居第一,著稱於世。建窯也因此而躋身於宋代的著名瓷窯之一。建窯除黑釉瓷外,也生產青釉、白釉、褐釉等其他瓷品。
在宋代時,飲用的白茶是通過半發酵的方法製成的膏餅。飲用時先把膏餅碾成粉末,再放入茶盞,沏入初沸的開水,水面即浮起一層白色的泡沫。
建窯的主要產品是兔毫、油滴、曜變和鷓鴣斑釉花盞等幾種,建窯發展到南宋,已擁有兩大系列的產品。一是自然窯變類。產品包括兔毫、油滴、曜變、柿色、烏金盞等多種;二是人工裝飾類。從裝飾材料看,有氧化鐵裝飾、乳白釉裝飾、草木灰裝飾、描金銀裝飾等四種;從裝飾方法看,有點裝飾、線裝飾、圖案裝飾、文字裝飾等四種。
而吉州窯除了這幾種以外,尚有玳瑁斑、木葉紋、玳皮釉、虎皮釉、彩繪紋、灑彩紋、剪紙貼花等多種。
建窯用的是烏泥胎,胎色黑灰或紫黑,胎質較緊密厚實,沉著無光;而吉州窯胎質較疏鬆,界於瓷陶之間。胎色主要是米黃和土紅兩種。
宋代黑釉盞一般都是出土器。經過千年土中腐蝕,釉面用手摸起來應有一種扎手感,放大鏡下可見坑坑窪窪的麻子狀和條狀的侵蝕痕跡,嚴重的可見露胎之處。另,褐色兔毫比黑釉更易受浸,因此,用手摸之,可有凹凸不平之感。放大鏡下可見兔毫凹陷於黑釉之下,這就是時間的烙印。仿品常釉面平滑、光亮,黑釉和兔毫在同一平面之上。也有用強酸腐蝕處理,使整個釉面受損,變得木死無光,沒有溫潤之感。也有用金剛砂或砂紙打磨口沿做舊,仔細觀察,可以識破其做假伎倆。
在盞的束口處放大鏡下可見呈色乾燥,有天然開片。釉面上的油滴處,在放大鏡下可見玻璃質結晶狀,也有開片。但黑釉底色上則沒有開片,這也是建窯黑釉的一個特徵。
真品上手較沉,有壓手感。烏泥胎胎質堅緻,修胎隨意有力,雖粗糙卻自然。圈足雖是玉環式,但較淺而近於平底。

由於宋代施釉常用浸釉之法,工匠須手捏圈足,盞口朝下,浸入釉漿。這樣,在圈足邊緣的胎面上,有時會留下工匠以手抓捏的手指痕,這也是真品的一個特徵。

另,圈足內沿可常見少許淺黃色的墊餅殘跡,因高溫燒造而粘附於上,不易脫落。這一點,也是真品的特徵之一。

胎底於放大鏡下可見呈肥膩狀,這是時間造成狀態,所以無法做出。仿品在放大鏡下是做不出肥膩的玉質感來的。常見的仿品胎土的加工過細,修胎過於整齊。胎壁稍嫌薄。圈足弧度過圓,底足常挖得稍深。由於配比掌握不好,胎色不夠深,不似宋代真品的粗、紫、黑、堅,有一種沉重感。
真品的黑釉盞,由於運用浸釉法施釉,盞放正之後,釉水會從上到下呈自然流淌狀。高溫燒造後,口沿釉水較薄,多呈黃褐色。從上到下釉水漸次變厚。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uperhs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