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明代玉帶板的雕工琢痕

一、   陰刻直線鉈切痕:

1   解玉砂採用過篩分離,因而大小不均一。因轉速過慢無法切琢玉器,故傳統鉈具,需加壓帶動解玉砂,對玉器壓迫琢磨,故於陰刻線凹槽底部造成大小不同之凹洞,於燈光照射下會有明顯之反光點。

2  側向解玉砂痕較少(高仿的破綻)

3   溝緣邊角平順,較無崩裂與缺痕(新工因鉈刀快速,易產生陰線邊角崩裂)。

4  鉈痕-有起刀及收刀痕,起刀圓、收刀尖(雙向對鉈則皆為起刀痕)

 

二、   平面穀紋鉈切痕

1、切割的稜線由內而外,故收刀在最外緣,其餘各刀稜線皆會被截斷,每枚穀紋共約6~8刀。

2、穀紋外側常有鉈刀收刀不及的痕跡

 

三、   透雕鑽孔線鋸痕

先以桯鑽打孔,以之穿線及定位後,再用線鋸(拉絲)進行切割,故打孔處為橫向螺旋鑽痕,壁面為交錯狀弧形拉絲痕,交接處為鑽孔弧形截面。

1、穿孔:在切割轉折處或長切割段中間,穿孔用以穿線及定位,因孔不大且數量多,以桯鑽進行。

2、線鋸痕:為交錯狀弧形拉絲痕,但作工細時會被磨去,需細心觀察。

3、螺旋紋:打孔處為橫向螺旋鑽痕,粗細不一,機器打孔則為均勻之圓紋,作工細時會被磨去,需細心觀察。

 

四、   平鈒減地鑽孔磨地痕

1、平鈒:鈒(音色),指兩面均被磨平之玉板型,如玉帶板。

2、減地:由平面向下挖鑿至一定深度,以突顯出其餘保留部位之形狀的工法,將背景雕深,使主題的圖案浮現出來。

3、鑽孔:減地時,乃以連續密集鑽孔之方式施作,故於減地之邊緣處應可發現鑽孔之痕跡,判斷方式與透雕鑽孔類似。

4、磨地:由於連續鑽孔定會在地子造成高低不平的面,則以磨地之方式修平整,工稍次者,甚至會在磨地後仍能看到鑽孔高低不平的痕跡。當鉈輪磨地至邊緣處時,會吃入肉中,故會在邊緣下端造成凹入的磨地痕。

 

五、   對穿孔鑽痕(又稱牛鼻穿或蟻鼻穿,用來穿吊繩用)

1、因為是斜向鑽孔,管鑽容易損壞或變形,故使用桯鑽。

2、二次鑽:比較常見,先第一次鑽一淺而大的孔,用於定位,再從定位孔的斜向鑽一對穿孔。定位孔在表面上看起來是呈圓形的。

3、一次鑽:直接從表面鑽對穿孔,故沒有定位孔的痕跡,而表面上看起來呈橢圓形、一頭大一頭小的孔。由於鑽孔時比較不穩,在開孔邊緣有漸變、搖晃及破裂之痕跡。

4、共同的特徵為

孔徑由外至內漸漸變小。

孔內有疏密不均的螺旋紋。

鑽孔軸心不正,會偏位。

 

六、   平台椎狀龍眼切削痕(明代)

使龍眼看來靈動有神,又不願耗用太大的作工,明代製作眼珠狀雕工時,乃先使用管鑽鑽出玉心挺,再在玉心挺邊角切削,造成椎狀切削痕。一般現代仿件均未注意這種雕工,大都直接作成圓珠狀,或僅用管鑽鑽出圓形而已。

 

七、   窪形龍爪點鑽痕(明代)

用點鑽孔(淺坑)代表指爪間的空隙,五爪為四孔、四爪為三孔,鑽孔觀察方式與其他鑽孔相同。現代仿件大多過度雕飾,將指爪雕塑分明,與明代龍爪之特徵不符

 

八、   陰刻曲線鉈切痕

以鉈刀切割曲線時,除了有起刀、收刀及鉈切接痕外,鉈刀以外側方向約45度的角度鉈切,故觀察解玉砂痕跡的位置與平切不同。

 

九、   連珠打窪痕

有一種雕工會在平面上以刮削的方式(如挖冰淇淋的方式)作出圓窪痕,常常是連串的,稱為連珠打窪痕。其特徵為:

1窪痕圓周不會正圓

2、每個窪痕深淺不一

3、軸心偏位不在圓心上

4、刮削的方向每個不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uperhs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