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宋時此處屬於建州轄區,建窯就是建州窯的簡稱(宋代窯口命名習慣以州名稱呼,如鈞窯全稱為鈞州窯、景德鎮窯宋代稱饒州窯一般)。
一個窯系是由一個(或以上)的典型窯口做為主窯口,再加上其他風格相近的眾多窯口組成。建窯系的主窯口在今水吉一帶,其他地區風格接近建窯的黑釉茶盞,一般俗稱偏窯。說偏窯是指窯系,如建窯系,崇安窯,茶洋窯,東張窯等。
蔡襄、宋徽宗和宋代名士推崇的兔毫盞、鷓鴣斑盞原產地,就是水吉窯址,周邊其他仿建窯的窯口,學術界均作為建窯系窯口看待。
宋代仿建窯風格燒制黑釉盞的窯口,稱為建窯系窯口。建窯系窯口所產宋盞雖與水吉建窯不完全相同,但亦有其藝術收藏價值,而且各自都有鮮明的風格。
其中著名的建窯系窯口有武夷山的遇林亭窯(仿建窯產黑釉盞,特點為描金、描銀,日本稱金彩天目)、延平區的茶洋窯(仿建窯產束口盞,部分灰黑釉產品被日本稱為灰被天目)、福清市的東張窯(仿建窯產束口盞,兔毫有時也很鮮明,除胎色與鐵胎有異外,常被誤認為是水吉建窯所產)等。
宋代建窯瓷器外底及其一起共存的窯具匣體,有刻劃、墨書或模印的款識,可歸納為姓氏名字、數碼、符號和貢品銘文等四種類型。款識中有「張」、「黃」等明確定為姓氏的,還有帶數碼的也可歸入名字類,有「五七」、「五七家務」、「廿九」、「大八」等。
數碼類的款識還有「一」、「二」、「三」等,可能是窯工們計算產品數量的標記。符號類的款識,有「≠」、「x」和龜背紋,可視為某窯工個人產品的標記。
此外還有一些如「新」、「中」、「正」等文字的,可能是器物人窯裝燒窯位的記號,「新」則表示是屬於新窯所燒或是某窯的新產品標記。
建窯款識中最為常見的是貢品銘文,文為「供御」或「進琖」,其意義很明顯,就是產品進獻給宋朝宮廷使用,是建窯生產貢品的實物依據。現在公認的宋代官窯款有:供御、進琖、新窯、監匠、御、官、皇、聖等字款。
鐵胎

建盞,色呈褐黑,是因為坯體含鐵量很高,含鐵量約7.3%,其所用的坯原料是當地盛產的紅色高鐵黏土。將任何建盞拿在手中的第一感覺就是「重」。北宋蔡襄在《茶錄》中,便曰建盞「其坯微厚,熁之久熱難冷,最為要 用」。意思是,建盞坯較厚,用火烤過,盞熱的時間很長、不容易變冷,最適用於點茶了。
坯厚,是點茶鬥茶所需。建盞的胎體厚實堅硬,用手指叩之,如同一般的鐵質器皿一樣,鏗然作響,且聲音沉重、有力,與一般薄胎瓷器的清脆聲明顯不同。
聚釉指建盞的厚釉因高溫產生流動時,流聚在釉層與露胎交界處,形成凸起狀肥厚釉層的狀態;若流聚的釉恰好形成欲墜未墜的釉滴,就稱為掛釉(又稱釉滴珠、釉淚)。

兔毫、油滴、曜變盞

陶瓷工藝學稱建盞的釉為分相-析晶釉。這類釉燒出的名貴品種即以上三種,它們的斑紋均為自然形成的鐵氧化物結晶所致。
釉上彩花紋處於玻璃質層之上,若採用的顏料未達到食品安全級別,又沒有玻璃質層的隔離作用,遇酸性環境就容易被腐蝕,溶出重金屬,無法作為餐具使用,僅能作為工藝美術擺件。
建盞的析晶成分為鐵的氧化物,是立體的,而玻璃質層堅硬透明且平滑。若燒成的建盞,玻璃質層恰好完全覆蓋在析晶之上,令盞面摸起來手感如玻璃般光滑,那麼就屬於釉下析晶。
反之析晶位於玻璃質層之上(或未形成良好玻璃質層),結晶斑紋凸出釉的表面,就屬於釉上析晶。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uperhsk 的頭像
    superhsk

    中隱隱於巿

    superhs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