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濕氣會加重,有「內因」和「外因
」在作祟。
「外因」
夏季雨水量大,天氣潮濕、悶熱,尤其是南方地區,中醫認為「濕屬於陰邪,而脾喜燥惡濕」,所以夏季會倍感乏力、不爽,更容易生病!
「內因」
第一,對於寒濕體質:夏季陽氣最盛,人體陽氣也容易發散,再加上人們貪涼飲冷、吹空調,體內就剩下了陰寒!寒濕體質尤為凸顯,常見症狀有面部、下肢腫脹,大便不成形黏馬桶不易沖,舌苔白厚,口黏發甜、流口水,乏力沒精神等等。
第二,對於濕熱體質:如果本身屬濕熱體質、陰虛體質患者,到夏季更難耐受,「火上澆油」,因為外環境的熱會加重這些症狀,出現便秘加重、更易上火,舌體紅、舌苔黃、少苔,口苦口乾有口氣,胸悶、頭暈、心悸、胃口不好、燥熱煩躁、汗多、失眠多夢等等。
夏季去濕正當時,濕氣一除百病消。濕氣重不是大病,但卻能侵襲我們的身體,可以通過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將濕氣排除體外,今天告訴大家五種最快速有效的去濕方法。
去濕首先要懂得一件事——脾虛濕盛。濕盛可以導致脾虛,脾虛也可以生濕,往往互為因果。
因此只有脾胃健康,才能充分運化體內水分,避免水濕停留,否則不能從根源祛除濕氣,長久下去濕氣越來越重。
脾虛濕盛
祛濕的根源在於健脾,脾有運化水濕的功能,當脾虛後,最常見的症狀就是濕的代謝失調,也就是說濕氣代謝不出,留滯體內,形成濕邪而致病,脾虛濕氣重,而夏季祛濕養生要點就是辨證調理脾胃。
中醫醫病方式講究辨證,重主症、兼症同時調理,濕氣有「滲透」性,所以濕熱、寒濕同時存在的情況非常常見。在調理脾胃去濕氣的時候,要看哪個偏重一些。
什麼是脾虛?脾虛分四類:
【脾氣虛】常因飲食不節、抵抗力差、勞倦過度、憂思而損傷脾土。
症狀:腹脹、納食少、肢體倦怠、疲勞乏力、少氣懶言、消瘦或肥胖水腫。
【脾陽虛】因脾氣虛進一步發展為脾陽虛,也常因食用過於生冷寒涼食物或寒涼藥物,損傷脾陽,或腎陽不足火不生土導致脾陽虛。
症狀:
大便溏稀、腹痛、喜溫、四肢發涼、面目無華或浮腫、小便短少、女性白帶多且色白、舌苔發白滑膩。
【中氣下陷】中氣指脾氣,當脾虛中氣下陷。
症狀:久瀉、脫肛、子宮脫垂等。
【脾不統血】脾氣虛弱,不能攝血,會出現血循經差。
症狀:多出現慢性出血病證,如月經過多、崩漏、便血、衄血、皮下出血等。同時兼有脾氣虛的症狀。
脾為濕土,喜燥惡濕。生活中只需5招健脾去濕
祛濕方法1:拔罐祛濕
拔罐去濕是民間一種很傳統的中醫去濕方法,能一定程度上驅寒祛濕、疏通經絡、祛除瘀滯、行氣活血、拔毒瀉熱、調整陰陽平衡、解除疲勞。
祛濕方法2:艾灸除濕
艾灸去濕可溫經止血、祛寒止痛、行氣活血,「以之炙火,能透諸經而除百病」,對春季除濕邪效果很好。
祛濕方法3:科學飲食
內濕調理的關鍵在於養脾胃。在日常飲食中多吃清淡食物,少吃或不吃生冷食物,用溫中健脾的湯劑進行治療,如熬制茯苓砂仁粥、冬瓜海帶湯,薏仁蓮子粥,另外蠶豆、鯽魚、冬瓜、黃瓜、白菜等都有助於去濕。
祛濕方法4:中藥茶去濕
夏季去濕,喝中藥茶是一種很受歡迎的去濕方法,不僅可以解暑,中藥植物成分還能健脾養胃、驅寒散濕。中藥袋泡茶沁元茶是夏季很好的調理濕寒體質飲品。
沁元茶是由藥食同源的中草藥配製而成的中藥茶飲,由茯苓、砂仁、小茴、甘草、芡實、香薷等成分組成,可健脾去濕、利水消腫,驅寒祛濕,對於體內寒濕引起的虛火、痘痘、膚色暗沉、四肢疼痛、水腫、月經不調等有很好的療效。
祛濕方法5:運動去濕
運動可以加快體內的新陳代謝,促進體內的血液循環。經常運動、經常體力勞動及做家務的人,會感到體內的熱量大。這是因為運動生熱,起到了驅散寒濕的作用。另外吃溫熱食物、汗蒸、泡腳後微微發汗,都能達到一定的去濕效果。
更多祛濕方法,關注微信公眾號:沁貢堂,說點健康、養生、保健之道,讓你懂健康我們就知足了。
如何辨證調理脾胃?
首先判斷濕氣類型,請參考下圖:
下面為大家介紹相應體質的食療方法
1、濕熱體質食療:
飲食以清淡、質軟、易消化為主,夏季宜減酸增苦,調理胃氣。注意吃一些清熱去火、養陰的食物,如蓮藕、銀耳、百合、雪梨、蜂蜜、甘蔗、魚類等。
【茯苓老鴨湯】
茯苓是味藥食同源的好藥,能利水滲濕、益脾和胃;而鴨肉是夏季的肉中之王,俗話說「大暑老鴨勝補藥!」趁著大暑還未到,趕緊祛濕減肥吧。
注意:塊狀茯苓不易煮爛,要選片狀的,不用泡直接燉湯。湯中還可以加陳皮、綠豆、薏米等,是清熱的好東西。
【冬瓜草菇紫菜湯】
冬瓜消暑解熱,草菇性寒味甘,含維生素C和蛋白質,營養價值高;紫菜湯消暑熱、清心火還可調節人體酸鹼平衡。
注意:煲湯料種類不宜太多
重要提示:夏季脾胃功能較弱,所有食療方都不宜選用過多的煲湯料,一般選三四種就可以了。
2、寒濕體質食療:
【茯苓砂仁粥】
將芡實、茯苓搗碎,加水適量,煎至軟爛時再加入淘凈的大米,繼續煮爛成粥。茯苓砂仁粥可以補脾益氣,
健脾養胃、利水消腫,驅寒祛濕,
為了更加方便快捷,還可以直接沖泡藥食同源的袋泡茶喝,比如沁元茶,它由茯苓、砂仁、小茴、甘草、芡實、香薷等配製而成,堅持調理效果也很顯著。
【生薑粥】
鮮生薑5-10克切片,大棗2-5枚,粳米100-150克,同煮粥,用適量油鹽調味食用。有暖脾養胃,祛風散寒功效,適用於病後或老年人脾胃虛寒,反胃食少,嘔吐清水,腹痛泄瀉,頭痛鼻塞,以及慢性支氣管炎肺寒喘咳。若用於風寒感冒則去大棗,加入蔥白3根。
3、濕熱寒濕夾雜型體質
這種飲食上都有涉及,不能因為喜好而忽略飲食調理。如果用那種藥食同源的祛濕茶調理的話,養生君舉例建議:
寒濕重,則以沁元茶驅寒祛濕為主,沁元茶怡清茶2:1使用。
濕熱重,則以怡清茶清熱化濕為主,怡清茶沁元茶2:1使用。